教學科研
家長和老師的相遇,是一場愛與信任的邂逅
老師與家長之間,應該是什么關系呢?有人說“很矛盾”,有人說“互不相干”,有人說“對立”。事實上,老師與家長的最佳關系,是合作關系。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樹,那么家長就要幫助小樹擴張根系、向上生長,而老師就要修枝剪葉、完成社會化和自我同一性的過程。家庭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幸福感,同時培養孩子的品行與人格。學校教育要承擔的,就是教會孩子適應規則,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和家長相比,老師對孩子的愛未必如天高,比地厚,卻是這個世界上除了家長之外,最愛孩子的人。我們關心孩子的吃穿用度,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我們關心孩子學得用不用功、扎不扎實,總希望他們能多學一點。我們關心孩子快不快樂,有沒有一顆美好的心靈,是想讓他們成為更優秀的人。這些,都是所有老師的心愿。這些,也是家長寄予老師的殷切期望。我們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所以,請家長相信,老師對于孩子的愛從來都不會少;同時也請家長給老師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良好的家校溝通,可以為孩子的成長助力。但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家庭,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行為習慣,家長如何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與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呢?如何配合學校工作,做一位優秀的家長?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教育好孩子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牽涉到家庭教育與學校的教育能不能有效地結合,形成合力,牽涉到家長的教育觀念與學校的教育觀念是不是一致,能不能形成共識。為了使我們的孩子發展得更好,希望我們的家長能盡力支持學校的工作,做到以下幾點:
① 親其師信其道,挖掘老師的閃光點。
有很多孩子有偏科的現象,有部分原因就是不喜歡自己的課任老師。當孩子說不喜歡學校老師時,家長不要馬上就反駁孩子,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達對老師的不滿。首先要和孩子共情,換位思考;然后再分析孩子話語背后的意思。看看孩子是不是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是不是在學校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了?家長要正向引導孩子,和孩子傳達正向的思想。及時與老師溝通,一方面了解老師的長處,然后開導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對老師有敬重感和崇拜感;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讓老師多了解孩子在家的一面,讓老師可以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全面的評價。
② 通過電話、微信,多與老師溝通。
一般來講,老師會組建班級群,有時候有些家長會因為過于著急自己孩子的近況,從而在班級群里發表一些過激的言論。那么如果有訴求要怎么才能更好地得到滿足呢?班級群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管理班級和保持家校聯系。若有家長直接在群上發起一些尖銳的討論,或者是對老師某一方面的工作的質疑,往往會引起其他家長的附和,就會加重老師的工作量,雙方都不愉快;同時,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愿意去迎合這樣的“刺頭”,這樣做只會讓個人形象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自己孩子班級里的社交關系。
其實在有誤會產生時,或有認知上的差異時,最好的方法是與老師進行一對一的私聊。這樣老師也有時間去消化與解決問題,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矛盾。班級群的存在不應該成為矛盾激化的工具。
③ 理解老師工作的艱辛,幫助老師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位老師喜歡的家長。
學校是個復雜的系統,家長應該要學會去嵌入學校,所謂嵌入學校,可以分成兩個層面:第一個是融入,就是要去理解學校,了解學校,成為一個積極跟學校溝通的人。第二個嵌入學校的方法就是家長可以為學校作出貢獻,更積極地參加到需要家長配合的活動中去。家長可以更積極地為學校尋找資源,這種資源不一定指金錢,很多時候更表現在人力方面或者時間投入方面。要多跟老師密切地保持聯系,并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幫助孩子進入學校這個系統,讓它運作得更好。這樣,孩子才會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覺得愉悅。
我們要明白,家長和老師的相遇,就是愛和信任的相遇!有了愛、有了信任,我相信家校之間沒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