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科研
淺談初中文言文的教學
文言文是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升學考試的內容之一,因此,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符合文言文教學特點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是每一個教學人員的重要任務。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側重在“講”字上下功夫,教師講,學生聽或記。但是,從如今提倡的課改理念來說,這遠遠不夠的。筆者認為文言文的教學分為一讀,二譯,三析,四評,五練,六誦,七結這七步走,老師應重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僅是知識。
一、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能逐漸領會文章的大意。
讀課文一般分六遍進行。
一是教師范讀,讓學生勾畫出重要的字詞的讀音和節奏;二是默讀,不會讀的字詞借助課文的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音障礙;三是抽讀,學生讀時,其他學生認真聽,聽后要對學生從好壞兩方面進行評價;四是賽讀,學生分組賽讀,將課堂打造在賽場。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五是齊讀,讓優生帶動差生,讀通課文,讀出課文的節奏。六是自由朗讀,目的讓全體學生鍛煉朗讀,獲得語感,領會課文大意。
二、譯
老師先教給學生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我認為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五個字“留、刪、調、補、換”, 一要留年號、地名、職稱、器具等,可照錄不翻譯;二是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三是調整倒裝句的語序;四是補充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語或謂語;五刪去不譯的詞。然后要求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小組學習翻譯,教師巡回指導,答疑解惑,精當點撥。
三、析
析,即分析,就是教師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進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異,一般說來,對那些屬于議論性的文章,可按照論述的邏輯順序進行分析,要分析論點,特別是中心論點。屬于記敘性的文章,可按照敘述的時間先后或空間變換進行分析,一般要重點分析人物和事件。對文學作品,或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來進行分析,或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來進行分析。
四、評
所謂“評”,就是對課文的思想觀點進行評價,目的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
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絕大多數是世代流傳、膾灸人口的名篇,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華,值得借鑒。但由于時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難免有一些消極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導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課文進行鑒賞、辨別、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
對古代作品進行評價,要做到兩點:一要根據作品的實際,抓主要方面。二要客觀、恰當,要一分為二,絕不能脫離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處的階級地位,對古人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標準去人為地拔高。
五、練
要鞏固所學內容,就得多練習。練習題要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要注意辨析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當中的不同含義。在學完一篇文言文后,老師再選一篇類似的文言文讓學生學習,拓展并鞏固所學知識。
六、誦
在理解了文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要求不管怎么長的文言文,都必須背會。背誦也不是機械的背誦,老師先分析課文的結構,理清作者的思路,讓學生先記框架,再添枝葉。在背會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朗誦,有情感地朗誦,真正地走進作者的心靈。
七、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取得事業上和人生上的成功,反思最重要,而總結又是反思的前提,讓學生每學完一課都進行總結。讓學生總結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學會的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有何體會,感覺有哪些還沒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樣的方法去補救,你還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總結。